PDCA最早由美国质量统计控制之父Shew hart(休哈特)提出的PDS(PIan DoSee)演化而来,后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改进成为PDCA模式,所以又称为“戴明环”.见图1.7.1。
PDCA的含义如下:
(1) P(Plan)-计划,通过集体讨论或个人思考,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确定某一行动的方案和确认行动目标值;
(2) D(Do)-执行,编制执行计划,包括改善细分的项目、改善的目的和效果、执行时间区间、责任人等;
(3) C(Cheek)-检查.按照执行计划进行检查及修正计划表;将改善取得的效果与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
(4) A(Act)-纠正效果的确认,并通过标准化的形式进行巩固;成功的经验要标准化并进行推广;这一轮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
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依据成本分析将会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直至达成改善目标。
PDCA循环是有效地进行任何一项改善工作的合乎逻辑的流程,但只有形成以成本驱动为动力的PDCA改善循环,才是企业运营内在恒久的推动力。如果成本驱动活动与个人绩效挂钩,则有利于建立一个活泼的、具有创造力的改善团队。
图1.7.2显示了成本驱动下五阶段的改善活动。在开展PDCA的零阶段,我们首先要明确年度公司或部门重点改善的目标,特别是要关注与成本改善直接相关的项目。
在第一阶段活动中,进行主题选定。主题选定的原则是按照的”损失分析流程和方法”,在充分了解企业损失分布的基础上,确认损失严重的区域,坚持优先选择原则确认改善主题。
第二到第四阶段活动中,持续推动PDCA循环改善活动,直至获得阶段性的改善成果。
第五阶段,进行总结,包括将改善后和改善前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制订标准化及向后行动计划;进行投入产出成本分析,即按照改善成本分析手法,详细分析本次改善的投入成本,取得的改善效益,最后得出B/C(经济效益与改善成本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