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进步,以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电网强、资产优、服务优、业绩优”的现代公司为目标,紧紧围绕“两个转变”,以集约化、流程化、精益化管理为重点,以优质化资源配置为先导,以标准化和信息化为手段,重新整合生产。推进管理的资产生命周期,构建一体化的精益化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实施生产标准化和维护集约化,走出一条全面快速提升生产管理水平的创新之路。
实施生产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生产管理集约化水平调整组织架构,建立全省统一的生产组织架构,以“安全第一、安全有序”为准则,生产管理组织体系优化遵循“一部四中心”原则,地方市局生产部门按照准事业部模式设置,成立输电运检中心、变电运行中心、变电检修中心和配电运检中心四个生产中心,由生产部对其进行归口管理。“一个部门、四个中心”的生产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打破了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生产管理格局,有效减少了管理层级,提高了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运营、优化配置的能力。
一、集约化管理措施
1.加强生产应急体系建设,构建集约化应急抢修机制。
整体从集约、快速、高效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了输配电抢修队伍组织体系,建立了以输电巡检中心为抢修主体的110千伏电网抢修机制,负责整体110千伏电网设备的抢修。建立以变电站检修中心为主体的区域电网应急抢修机制,跨区域调配抢修资源,提高110千伏电网设备对重大故障的应急响应速度;建立以配电运检中心和市县供电局抢修突击队为主体的配电网抢修机制,按照属地化、分功能、全方位快速反应的原则,建立健全抢修体系,细化抢修工作流程,落实抢修工作责任。全球生产应急体系的建设,大幅提升了全球应急抢修的集约化水平,提高了全球应急抢修的应急响应速度,提高了全球对突发设备故障的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了供电服务水平。
2.开展输变电设备集中检修,推进集约化检修化
为进一步加强供电安全生产工作,合理配置检修资源,按照专业化管理和集约化运行的要求,调整全局110千伏变电站和线路检修管理模式,将县局承担的输变电设备检修工作集中到专业管理所,统一管理,实行集中检修。20 kV设备检修管理模式调整将根据省公司统一安排调整至省超高压检修公司,110 kV设备检修管理调整已于2011年完成。管理专业所集中维修的实施,促进了维修人员、财力、物力的合理配置,加强了化专业维修队伍建设,提高了维修质量。
3.优化维修策略,全面实施状态维修。
针对电网发展、设备数量增多、人员短缺、装备水平提高的情况,市局积极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调整输变电设备检修策略。根据省公司统一部署,全面开展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以安全、环境和效益为基础,通过设备状态评估、风险分析、维修决策等手段开展设备维修工作。,从而达到安全可靠的设备运行和维护成本。2009年,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状态检修的组织体系、工作体系和技术体系,完善了相关制度,系统顺利通过国家电网公司和省电力公司验收,状态检修工作在系统内全面开展。
4.深化变电站无人值守工作,推进集约化运行
积极开展无人值守变电站工作。目前,负责整体运维的某500 kV变电站采用了省公司500 kV集中监控中心,实行少人值守集中监控的运行模式。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实行“集中监控、分检修队”运行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调度运行管理模式优化”,实现市县调度运行优化。利用同行对标成果,大胆尝试开展“检修人员从事11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倒闸操作”,全球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无人值守率达到98%以上,有效适应电网技术发展,减少变电站运行人员近300人。
二、流程化,精益化管理措施
1.以可靠性管理为主导,强化生产精益化管理
强化指数控制。将管理指标分解到基层单位,与生产计划紧密结合。通过强化综合停机计划管理,在月度计划完成后,我们将返回来衡量可靠性指标是否满足控制指标。坚持以计划为检修的指导,严格控制一切非计划停电,对非计划停电坚持“一支笔审批”,同时衡量对可靠性的影响。
强化运营组织控制力。加强作业的组织和控制,为公司的每项作业分配标准控制时间。严格提前审核方案组织和技术措施,严格按计划时间控制施工时间,通过提前调度和作业的方式避免夜间空闲时间。合理安排多工种多班组平行作业和交叉作业的组合,必要时集中整体力量,引入外力进行集中作业。
加强化综合维修协调。停电时,根据事先制定的检修计划,全面消除设备隐患和缺陷,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建立标准的化检修报告,提高设备健康水平,降低设备非计划停机的概率。杜绝设备重复维护造成的时间、人力、物力的浪费。从历史数据库中认真分析设备缺陷的分类和原因,科学安排备件,改进设备安装维护技术,加强设备在线检测。
持续优化配电网结构设计和改造。通过增加配电网分段和互供能力,实现配电网设计、建设和设备选型标准化。努力解决雷击故障、计量箱故障、客户财产设备故障、外力破坏故障等主要因素。优秀的化配网故障修复流程,提高修复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带电作业管理,拓宽带电作业项目范围,提升带电作业水平。确保所有配电网接入都通电。
2.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评价体系
首先,对基层生产单位的绩效进行排名。
每月初,市局生产部门对各基层单位工作完成情况和生产技术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排名,并以月报形式发布。各基层单位同业对标指标的季度排名将在季度生产工作会议上汇报。
二是开展生产管理典型经验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典型经验交流是全面提升各单位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交流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推动各项工作落实,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和效益。明确市局典型经验通报管理部门为生产部门,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联系、沟通和协调。基层单位是信息收集、分析、整理、编辑和报送的责任单位,并设立联络员,确保信息畅通和报送材料的质量。典型经验提交和采纳率也包含在每月生产排名中。
三是建立生产管理月报制度。
每月初,市局生产部门编制生产管理月报,主要内容包括:当月生产主要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及设备运行情况;当月主要生产活动;当月工作评估(包括下属单位工作评估);下月工作计划;典型经验交流等等。
3.严格执行生产例会制度,确保作业现场可控。
强调周会的严肃性和周会安排的严肃性。周例会是基层单位生产管理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挥生产、管理安全和监督作风的重要平台。通过周例会,可以有效安排本单位一周的生产活动,协调与基建、营销、农电的生产合作,明确一周的重大事项和重点任务,是提高基层单位生产管理水平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保证周会的预期效果,必须保证周会内容的严肃性、主持人的严肃性和安排的严肃性。
临时工作必须按照批准的化流程处理。临时工作包括紧急抢修和其他未包括在月度综合停电计划中且必须进行的临时工作。抢修审批流程按公司相关规定办理;其他临时性工作必须由生产分管县(市)局、专业所领导签字批准,并指定把关人,然后提交周会讨论审核。周会未安排的其他临时性工作,原则上不应安排;如有必要,按《楼层抢修审批流程》办理。之后,按照第一类非计划停工进行内部评估,并追究相关部门管理的责任。